中新网忻州12月1日电 题:黄河岸边展新颜 山西忻州治山治水、治穷致富
滔滔黄河,蜿蜒回转,浩荡曲折,抵达山西。
黄河不仅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河流之一,也是山西重要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。黄河流经山西省多个市县,过去,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土地利用,山西黄河沿岸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。多年来,山西坚持不懈治山治水、治穷致富,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,确保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,让母亲河持续造福美丽山西。
忻州是黄河入晋第一市,市域内黄河流经偏关、河曲、保德三县,全长171公里。近年来,忻州不断加强流域系统治理,用天蓝水清绘就底色,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忻州段“好风景”和“绿经济”同步提升。
从偏关县黄河天翼观景台上远远望去,碧绿的黄河水在山间流淌。吴琼 摄
“过去一刮风,到处是沙尘,有时白天在家也要点灯。现在好多了,山青水绿,旅游旺季游客很多。”偏关县老牛湾景区附近的村民对当地生态改变深有感触,如今,他们开民宿、办农家乐,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
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偏关,自古以来,风大多沙,十年九旱。为改变这一面貌,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偏关县打响造林绿化“全民战”,在长城脚下、黄河沿岸接力植树,全县国土绿化率从1977年的不足4%增长到如今的48.6%。
偏关县林业局局长王安荣说,树木都由人工栽种。“通过科学规划、适地适树、因地制宜,才换来偏关今天的绿水青山。”
王安荣介绍,近年来,偏关县以打好黄河“几字弯”治理攻坚战为契机,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布局,坚持不懈植树造林、改善生态,取得治山增绿、涵水固沙的阶段成效。
其中,2023年,该县完成长城、黄河两条旅游公路生态廊带新造林6.9万亩和22个森林村庄建设。目前,偏关县境内黄河、长城沿线林草绿化率达60%以上,森林覆盖率达13%以上。
偏关的“变绿”并非孤例,与偏关县一衣带水的河曲县也不断努力讲好“黄河故事”。
资料图:偏关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,成效显著。杨静摄
河曲县土沟乡榆岭窊村地理位置偏远,田薄地瘠,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。曾经这里沟壑纵横、资源匮乏,祖祖辈辈“靠天吃饭”。如今,榆岭窊村大棚连片、公寓林立、风景如画,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“明星村”。
榆岭窊村的改变,得益于“整沟治理”的实践。2018年,忻州市提出“整沟治理,一沟一品”的沟域治理思路。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,河曲县以此为契机,从防治水土流失、推进生态治理等出发,坚持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在全县探索“整沟治理”,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,成效显著。
投资新修基本农田、梯田,填沟造地,建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大棚69座……凭借温室大棚,榆岭窊村打造集有机种植、观光采摘、冷链运输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农业园,走出一条干旱地区治水兴水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。
资料图: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美景。杨静摄
此外,河曲县挖掘打造黄河沿线文化旅游带,观黄河、望长城、品美食、听民歌……当地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倍增,黄河文化在河曲焕发出璀璨光芒。
“山高露石头,十年九不收”,这曾经是地处黄土高原腹地、晋西北黄河东岸的保德县的真实写照。20世纪50年代初期,保德县仅有成片林1000亩,森林覆盖率仅为0.06%。
几十年来,保德县不断加大对黄河沿岸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,大力推进黄河沿岸造林绿化工作。该县相继实施退耕还林、天然林保护、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,同时聚焦水土流失,将做好水土保持、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,绘就出黄河岸畔的绿色生态新画卷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,保德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12.95%,绿色在黄土高原上不断铺展。
从偏关到河曲再到保德,黄河流经忻州,留下如画美景,忻州也努力为黄河守护着生态底色。
青山常在,绿水长流。在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的答卷上,山西忻州赓续千年黄河故事,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篇章。(完)
中新网哈尔滨12月1日电 (记者 姜辉)《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经黑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,于12月1日起施行。《条例》共7章62条,坚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系统治理理念,注重从污染防治向水环境、水资源、水生态“三水统筹”的治理思路转变,坚持多元共治,树立系统施策“新理念”。
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马健在发布会上介绍《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》相关情况。刘心杨 摄
“《条例》的出台,是黑龙江省全面贯彻执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》的重要举措,是依法治污的重要依据,为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、水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”。据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马健介绍,《条例》深入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“河湖长制”,建立地表水环境质量激励问责制度,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,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。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,推广节水减污技术,以工业水污染防治为重点,加强水资源分类循环利用,实现绿色低碳发展。加大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湿地等保护与修复力度,培育水生动植物,恢复水体自我净化能力,系统恢复水生态功能。
《条例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,构建完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管、相关部门在各自范围内监管的职责体系,压紧排污者的环保责任。建立上下游、左右岸政府联合协调和定期会商机制,联合监测、联合执法、应急联动,形成多元参与、区域协作、相互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。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,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水污染防治。(完)